天还没亮,姜晓兰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"姜晓兰!开门!"是李队长的声音,语气比往常更加严厉。姜晓兰一个激灵坐起身,匆忙套上外衣。同屋的三个女知青也被吵醒了,王丽揉着眼睛骂骂咧咧:"大早上的发什么
小说主人公是姜晓兰程卫东的小说叫《穿越七零,我靠小吃摊暴富了》,该文文笔极佳,内容丰富,内容主要讲述:姜晓兰忙得脚不沾地,额头上的汗都顾不上擦。正当她全神贯注地翻饼时,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:……
姜晓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仰头望着眼前这间灰扑扑的小平房。位于县电影院右侧的这间店面约二十平米,木质门框上的红漆已经斑驳脱落,窗户玻璃碎了两块,用报纸糊着。门口的水泥台阶裂了道缝,一丛野草顽强地钻出来。
"就是这儿了。"程卫东停好自行车,从兜里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,"原先是卖报纸的,去年关张后就一直空着。"
姜晓兰接过钥匙,手指微微发抖。今天是1979年6月12日,距离她穿越到这个世界还不到一个月,却即将拥有自己的店面——这是她前世做美食博主时就有的梦想。
钥匙在锁眼里转动,发出刺耳的"咔哒"声。推开门,一股霉味扑面而来。昏暗的室内堆着几个破木箱,墙角挂着蜘蛛网,地上积了厚厚一层灰。
"需要好好收拾..."姜晓兰小声嘀咕,却在脑海中已经规划好了布局——门口摆两张桌子,靠墙放操作台,角落里架煤炉...
"房主是我战友的亲戚,月租十五块,一次交三个月。"程卫东踢开一个破木箱,"刘局那边说,执照下周就能下来。"
姜晓兰点点头,已经开始动手清理。她麻利地扎起头发,找了块破布当抹布,从空间里取出桶和扫帚。程卫东也卷起袖子帮忙,两人忙活了一下午,总算把店面收拾出了个模样。
"明天我去找木匠打几张桌椅,"程卫东打量着空荡荡的屋子,"再弄块招牌。"
姜晓兰从空间里取出准备好的饭菜——韭菜盒子、肉末烧饼和一壶绿豆汤。两人坐在刚擦干净的门槛上吃晚饭,夕阳把半边天空染成了橘红色。
"想好店名了吗?"程卫东咬了口饼问道。
姜晓兰早就想好了:"就叫'兰姐小吃'吧,简单好记。"
"兰姐..."程卫东咀嚼着这个名字,突然笑了,"挺合适。"
回知青点的路上,姜晓兰坐在自行车后座,脑海里全是店面的规划。她需要增加品种,光靠韭菜盒子和肉末烧饼太单一了。空间里的食材虽然能缓慢恢复,但要支撑店面经营远远不够...
"程大哥,你能搞到多少粮票和肉票?"她突然问。
程卫东的车把晃了一下:"怎么,不够用?"
"我想多做几样,需要更多原材料。"姜晓兰解释道,"面条、包子、饺子什么的..."
"我想想办法。"程卫东沉吟道,"肉联厂的老赵欠我个人情,应该能搞到些边角料。"
接下来的几天,姜晓兰忙得脚不沾地。白天在运输队门口摆摊,下午去店里收拾,晚上回知青点还要偷偷准备第二天的材料。程卫东则负责跑执照、打家具、联系供货商,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。
第六天傍晚,程卫东兴冲冲地来到店里,手里挥舞着一张盖着红章的纸。
"批下来了!"他难得地露出灿烂笑容,"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,全县第三张!"
姜晓兰接过那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纸,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字迹:"姜晓兰...经营范围:小吃餐饮..."她的眼眶突然湿润了。在这个计划经济时代,这张纸意味着她不再是"投机倒把",而是堂堂正正的个体经营者了。
"挂起来?"程卫东指了指刚刷白的墙面。
姜晓兰摇摇头,郑重地折好执照放进贴身的衣兜:"等开业那天再挂。"
开业定在三天后的端午节。程卫东找战友做了块木招牌,红底黑字写着"兰姐小吃"四个大字,挂在门楣上格外醒目。店里摆着四张方桌,十六把椅子,虽然简陋,但擦得干干净净。操作台是程卫东用旧门板改的,下面放着两个煤炉和一口大铁锅。
端午节凌晨三点,姜晓兰就悄悄起床了,同屋的女知青们早已习惯她的早出晚归,连最爱找茬的王丽也不再说什么。借着月光,她轻手轻脚地翻墙出了知青点,程卫东已经在村口等着了。
"紧张吗?"路上,程卫东问道。
姜晓兰老实点头:"有点。"虽然前世拍过无数美食视频,但真正开店还是头一回。
"放心,都安排好了。"程卫东安慰道,"我找了几个战友来捧场,运输队和农机厂的工友也说好要来。"
到了店里,两人立刻忙活起来。姜晓兰从空间取出准备好的材料,开始和面、调馅。今天除了招牌的韭菜盒子和肉末烧饼,还新增了猪肉大葱包子和酸辣汤。程卫东负责生火、烧水,准备碗筷。
天刚蒙蒙亮,第一锅包子已经上笼蒸了。白色的蒸汽带着面香和肉香飘出窗外,很快吸引了路过的早班工人。
"哟,开业啦?"一个穿工装的中年男子探头进来,"啥好吃的?"
"猪肉包子一毛五,韭菜盒子一毛,酸辣汤五分!"姜晓兰大声吆喝,"新店开业,买五个包子送一碗汤!"
"这么便宜?"工人惊讶地走进来,"国营食堂包子还两毛呢!来五个尝尝!"
第一单生意成交,姜晓兰的信心顿时足了。程卫东麻利地端包子上桌,又盛了碗热气腾腾的酸辣汤。
工人咬了一口包子,眼睛立刻瞪大了:"嚯!皮薄馅大,一咬一包汤!好吃!"
这声赞叹像是打开了闸门,很快又有几个工人闻香而来。不到七点,店里已经坐满了人,门口还排起了队。
"同志,还有包子没?"
"我要十个带走!"
"这酸辣汤够味!再来一碗!"
姜晓兰忙得团团转,额头上的汗都顾不上擦。程卫东一个人招呼客人、收拾碗筷,动作利索得像在部队出操。
八点多,一阵喧哗从门外传来。姜晓兰抬头,看见刘局长带着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,后面还跟着个拿照相机的年轻人。
"小姜同志,恭喜开业啊!"刘局长笑呵呵地说,"我带几个朋友来给你捧场!"
姜晓兰受宠若惊,赶紧擦了擦手迎上去:"刘局长好!各位领导好!快请坐!"
程卫东已经麻利地收拾出一张空桌,端上刚出锅的包子和韭菜盒子。刘局长尝了一口,连连点头:"不错!比国营饭店的强!"
拿相机的年轻人"咔嚓"按了下快门,镁光灯一闪,姜晓兰下意识眯起眼。
"这是县报社的小李,"刘局长介绍道,"准备写篇关于个体经济的报道,你们这可是典型啊!"
姜晓兰又惊又喜,没想到自己的小店还能上报纸。她赶紧又做了几样拿手小吃端上来,刘局长吃得赞不绝口。
"小姜啊,"临走时,刘局长压低声音说,"下个月省里有个体经济座谈会,我想推荐你去发言,怎么样?"
小说《穿越七零,我靠小吃摊暴富了》 第9章 试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