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: 灵武文学网 > 小说库 > 言情 > 清漪碎
清漪碎

清漪碎 一念晴初 著

已完结 清漪萧煜

更新时间:2025-07-05 10:12:01
《清漪碎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言情小说,由作家一念晴初精心创作。故事主角清漪萧煜的命运与爱情、权力和背叛交织在一起,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。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紧张的剧情而备受赞誉。江南烟雨锁眉弯江南的三月,总是被一层薄薄的雨雾笼罩。苏州城西的沈家别院,粉墙黛瓦在烟雨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。年仅十岁的沈清漪,正蹲在廊下,用一片...。
展开全部
推荐指数:
章节预览
章节目录

第一章江南烟雨锁眉弯江南的三月,总是被一层薄薄的雨雾笼罩。苏州城西的沈家别院,

粉墙黛瓦在烟雨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。年仅十岁的沈清漪,正蹲在廊下,

用一片翠绿的芭蕉叶接着从屋檐滴落的水珠。水珠在叶面上滚动,折射出细碎的光,

像极了母亲首饰盒里那些被她偷偷看过的珍珠。“漪儿,仔细着凉。

”温柔的声音自身后传来,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软糯语调。清漪回头,

看见母亲苏姨娘撑着一把油纸伞,含笑望着她。苏姨娘身着一件月白色的素纱襦裙,

裙摆上用银线绣着几枝不起眼的兰草,清丽得如同雨后初绽的水仙。

她是父亲沈侍郎未发迹时的红颜知己,因家道中落,只能以侍妾的身份入府。但在清漪心中,

母亲是这世间最温柔、最聪慧的女子。“娘,你看这水珠多好看。”清漪举起芭蕉叶,

献宝似的跑到母亲身边。苏姨娘蹲下身,用手帕轻轻拭去女儿额角的湿发,

眼中满是疼爱:“好看是好看,可咱们漪儿的身子更要紧。来,跟娘回屋,

娘教你认新的字帖。”清漪的房间不大,却收拾得雅致。靠窗的书案上,摆着一方端砚,

几支狼毫,还有一卷摊开的《洛神赋》。苏姨娘出身书香门第,虽为妾室,

却从未放弃对女儿的教养。她执起清漪的小手,一笔一划地教她写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。

清漪学得极认真,小小的脸庞上满是专注,墨香与窗外湿润的泥土气息交织在一起,

构成了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。然而,这样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。在清漪十二岁那年,

苏姨娘染上了缠绵的肺病。沈侍郎彼时已外放为官,对后院之事本就不甚上心,见宠妾病重,

更是只象征性地请了大夫,便将精力放在了钻营仕途上。

嫡母柳氏本就对苏姨娘母女心存芥蒂,此时更是连表面的和睦都懒得维持,

汤药供应时常短缺,下人的伺候也越发懈怠。清漪日夜守在母亲床前,端汤喂药,擦拭身体。

她看着母亲日渐消瘦,原本清亮的眼眸变得黯淡,心如刀割。夜里,她会偷偷躲在被子里哭,

却不敢让母亲听见。苏姨娘深知自己时日无多,拉着清漪的手,

气息微弱却语气郑重:“漪儿,记住,无论将来遇到什么,都要守住本心,

莫要被这深宅大院磨去了风骨……你要好好活下去,

为娘不能护你一辈子了……”那是一个同样下着细雨的清晨,

苏姨娘在清漪的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。她的手还保持着握着清漪的姿势,指尖冰凉。

清漪没有哭,只是呆呆地看着母亲平静的面容,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,

才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。母亲的死,像一道冰冷的分水岭,将清漪的童年彻底截断。

嫡母柳氏以“庶女不宜久居正院”为由,将她迁到了府中最偏僻的一处小院——“浣碧轩”。

这里终日不见多少阳光,院中的几株老梅树,到了冬天才勉强开些黯淡的花。

嫡姐沈清瑶比清漪大两岁,生得明艳,却性情骄纵。失去了母亲庇护的清漪,

成了她日常欺凌的对象。“哟,这不是咱们的才女妹妹吗?又在看这些破书?

”清瑶时常带着丫鬟,耀武扬威地来到浣碧轩,不是打翻清漪的墨砚,就是撕毁她的画稿,

“一个庶女,还想攀高枝?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身份!”清漪总是默默忍受,将委屈咽进肚里。

她知道,哭闹只会招来更多的羞辱。她唯一的慰藉,便是母亲留下的那箱书和画具。

每当夜深人静,她便点起一盏孤灯,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作画。那些墨色淋漓的山水,

那些凄清婉转的诗词,成了她宣泄情感的唯一出口。她笔下的月亮,

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;她画的孤雁,总是形单影只。时光荏苒,清漪长到了十六岁。

江南的水土滋养得她肌肤胜雪,眉目如画,尤其是那双眼睛,

清澈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与哀愁,宛如雨后荷塘中一株遗世独立的白莲。

她的才情也随着年岁增长而愈发显露,一手簪花小楷娟秀雅致,

所作诗词在苏州闺阁中也小有名气。只是这名气,在沈府看来,却并非什么好事。

嫡母柳氏常对人抱怨:“一个庶女,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?将来还不是要找个人家嫁了,

别教坏了规矩才好。”这年春天,沈侍郎在京中谋得礼部侍郎一职,决意举家迁往京城。

消息传来,府中上下一片忙乱,嫡母和清瑶喜气洋洋地收拾着华丽的行装,

仿佛already预见了在京城的风光无限。清漪则被安排收拾母亲的遗物,

看着那箱承载了她所有温暖与思念的书籍画具,她心中一片茫然。京城,

那座遥远而陌生的帝都,等待她的会是什么?临行前的夜晚,清漪独自来到母亲的坟前。

细雨又一次落下,打湿了她的素衣。她跪在坟前,轻声道:“娘,女儿要去京城了。

您说的话,女儿都记着。只是……女儿好怕。”风吹过墓园,树叶沙沙作响,

仿佛是母亲无声的叹息。清漪知道,无论前路多么艰难,她都必须走下去。这深宅大院,

这江南烟雨,终究困不住她一生,却也未必能给她带来光明。她的命运,

似乎从母亲逝去的那一刻起,就已被涂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色。

第二章京华尘陌初逢君从苏州到京城,水路转陆路,行了整整一个月。

清漪坐在颠簸的马车里,透过窗帘的缝隙,看着窗外的景色从湿润的江南水乡,

逐渐变为开阔的北方平原。越靠近京城,官道上的车马便越发密集,

随处可见身着官服的差役和行色匆匆的旅人,
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江南截然不同的、威严而喧嚣的气息。沈侍郎在京城的宅邸位于东城,

虽不及苏州别院雅致,却也宽敞气派。清漪被安排在东跨院的一间小屋里,比起浣碧轩,

这里多了些阳光,却也更显空旷。嫡母柳氏忙着拜访京中同僚的夫人,

为清瑶铺路;清瑶则整日缠着母亲,想要尽快参加京中的社交活动,结识青年才俊。

清漪则像个透明人,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,整理着母亲的遗物,偶尔临帖作画,

打发着这百无聊赖的时光。京城的繁华,于她而言,如同隔着一层薄雾,看得真切,

却触不到温度。她听说了紫禁城的巍峨,听说了长安街的热闹,

听说了京中贵女们的奢靡生活,心中却毫无波澜。她只是个庶女,

一个被父亲带来京城、却不知何去何从的孤女。初夏时节,

吏部尚书李大人的公子李修远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,遍邀京中才俊与贵女。

沈侍郎为了让清瑶能在京中贵圈站稳脚跟,自然是早早备好了厚礼,带着清瑶前往。临行前,

他瞥见了在廊下看书的清漪,眼珠一转,竟也让她一同前往:“漪儿,你也跟着去吧,

见见世面,别一天到晚闷在屋里。”清漪有些意外,

但也明白父亲的心思——不过是让她做个陪衬,或许还能在某些场合,

用她的才情为沈家装点些许门面。她没有推辞,默默回房换了一身最素净的青布衣裙,

略施粉黛,便跟着父亲和姐姐出了门。李府的后花园果然气派非凡,假山流水,亭台楼阁,

奇花异草遍地皆是。前来赴会的宾客们衣着光鲜,言笑晏晏,

空气中弥漫着熏香与美酒的味道。清瑶穿着一身石榴红的织锦襦裙,头戴赤金点翠步摇,

一进入花园,便立刻被一群年轻的贵女围住,巧笑倩兮地应酬着。

清漪则安静地走到一处相对僻静的水榭旁,坐在栏杆上,看着池中悠然游动的锦鲤。

她对这些热闹的交际并不感兴趣,只觉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
耳边传来众人的谈笑声和诗词吟诵声,她却仿佛置身事外,心思飘回了江南的浣碧轩。

“各位,今日雅集,岂能无诗?”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,正是主人李修远,

“不如就以‘初夏’为题,各位兄台、贤妹,还请不吝赐教。”众人纷纷应和。

先是几位翰林学士吟诵了几首应景的律诗,辞藻华丽,却稍显堆砌。接着,

几位贵女也吟了些闺阁小意的词句,引来一片喝彩。清瑶也起身,

吟了一首《如梦令·初夏》,虽不算惊艳,却也中规中矩,沈侍郎在一旁捋着胡须,

颇为满意。就在此时,一个清朗如玉的声音自人群中响起:“在下不才,也愿献丑一首。

”清漪下意识地抬头望去,只见一位身着月白锦袍的年轻男子站起身来。他身形挺拔,

面如冠玉,眉若远山,目似朗星,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的笑意,气质卓然不群。清漪心中微动,

从未见过如此俊朗脱俗的男子。“这位是……”她低声问身旁的侍女。

侍女小声回道:“那是新科探花郎,翰林院修撰萧煜萧大人。听说他是名门之后,

不仅才高八斗,而且人品极好呢。”萧煜略一沉吟,

朗声道:“《初夏即事》:‘绿槐高柳咽新蝉,薰风初入弦。碧纱窗下水沉烟,棋声惊昼眠。

微雨过,小荷翻,榴花开欲然。玉盆纤手弄清泉,琼珠碎却圆。’”这词化用前人佳句,

却又自出新意,将初夏的景致与闲情描绘得生动细腻,意境清新雅致。众人听罢,

纷纷击节赞叹:“好一个‘琼珠碎却圆’!萧探花果然名不虚传!”萧煜谦逊地拱手致意,

目光无意间扫过水榭的方向,却在触及清漪的脸庞时,微微一滞。彼时,清漪正微微侧头,

目光落在荷塘中的一朵初绽的白莲上,唇边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,

仿佛正沉浸在萧煜词中的意境里。她没有佩戴任何华丽的首饰,仅用一支白玉簪绾住青丝,

素净的青裙与周围的姹紫嫣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却偏偏让人觉得,这满庭的繁花,

都不及她眉宇间那一抹清淡的韵致。萧煜的心跳,莫名地漏了一拍。

他见过京中无数名媛淑女,或明艳,或端庄,或温婉,却从未见过如此气质独特的女子。

她的美,不是张扬的牡丹,而是月下悄然绽放的白莲,清冷、纯净,

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高。清漪似乎察觉到了那道注视的目光,转过头来,

与萧煜的视线在空中相遇。四目相对的刹那,时间仿佛静止了。萧煜的眼中,有惊艳,

有欣赏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;而清漪的眼中,先是闪过一丝慌乱,如同受惊的小鹿,

随即恢复了平静,那平静之下,又藏着一丝淡淡的疏离与戒备。她微微颔首,算是打过招呼,

便迅速低下头去,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片淡淡的阴影。这短暂的一瞥,

却在两人心中都激起了涟漪。萧煜收回目光,心中却记下了这个素衣女子。

他向身旁的李修远问道:“修远,方才那位……是哪家的**?”李修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

笑道:“哦,那是礼部沈侍郎家的二**,名唤清漪。不过……好像是庶出。

”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微妙的意味。在等级森严的京城,庶女的身份,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。

萧煜心中微讶,随即释然。难怪她身上有那样一种隐忍而疏离的气质,原是身世所致。

他并未因此而轻视,反而更添了几分好奇与探究。诗会继续进行,清漪却有些心不在焉。

她能感觉到,那道温和的目光似乎又几次落在她的身上,让她有些坐立难安。

她借口身体不适,向父亲告退,提前离开了李府。回到沈府,清漪坐在窗前,

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萧煜的身影和他那首清新的小词。她从未想过,在这陌生的京城,

会遇到这样一个能让她心头微动的人。只是,她是沈府的庶女,而他是名满京华的探花郎,

他们之间,隔着的岂止是门第之差?清漪自嘲地笑了笑,将这份不该有的心思压下,

拿起画笔,却发现,今天笔下的月亮,似乎比往常多了一丝微弱的暖意。

第三章锦书难托意难平诗会之后,萧煜对沈清漪的印象愈发深刻。他从未如此刻般,

对一个女子产生如此强烈的探究欲。他欣赏她的才情,

更被她眉宇间那股不染尘埃的气质所吸引。他打听到沈清漪在沈府的处境并不如意,

心中更添了几分怜惜。数日后,萧煜借着向沈侍郎“请教”江南风物的名义,来到了沈府。

沈侍郎见是新科探花郎、名门之后来访,受宠若惊,连忙将他迎入正厅,好茶好水地伺候着。

两人闲聊了几句官场之事,萧煜便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书画上。

“早就听闻沈大人府上二**清漪姑娘才情卓绝,尤其书画一道,堪称一绝。

在下对丹青亦有些许兴趣,不知可否有幸一观清漪姑娘的墨宝?”萧煜语气客气,

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分量。沈侍郎一怔,随即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容:“哎呀,萧探花谬赞了!

小女清漪不过是闲来无事,涂鸦几笔罢了,怎敢入您法眼?既然探花郎有此雅兴,

老夫这就去叫她来。”他立刻吩咐丫鬟去叫清漪。清漪接到传唤时,正在浣碧轩临帖,

闻言心中一紧,不知萧煜为何会突然想见她。她犹豫了一下,还是放下了笔,

整理了一下衣襟,跟着丫鬟来到了正厅。“父亲,萧大人。”清漪规规矩矩地行礼,

目光低垂,不敢看萧煜。“漪儿,快见过萧探花。”沈侍郎连忙说道,

“萧探花赏识你的书画,你还不快去取几幅来?”清漪只得应了,转身回房。片刻后,

她捧着一个画轴走了出来,递给旁边的丫鬟,由丫鬟呈给萧煜。萧煜接过画轴,

小心翼翼地展开。只见上面画的是一幅《江南烟雨图》,淡墨轻岚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

几艘乌篷船泊在岸边,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子独立船头,意境悠远,笔触细腻,

带着浓浓的江南韵味,却又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。“好画!”萧煜忍不住赞叹,

“清漪姑娘笔下的江南,真是神形兼备,意境深远。尤其是这烟雨朦胧之感,更是妙不可言。

”他抬起头,看向清漪,眼中满是真诚的欣赏,“姑娘是否思念江南了?”清漪心中一暖,

这是第一次有人从她的画中,读懂她的心事。她抬起头,迎上萧煜的目光,

轻声道:“让萧大人见笑了。只是触景生情罢了。”她的声音轻柔,如同羽毛拂过心间。

萧煜看着她清澈的眼眸,心中一动,忍不住问道:“姑娘这幅画,可愿赠予在下?

在下愿以珍藏的古墨相赠。”清漪有些为难,这幅画是她思念母亲时所作,

于她而言颇有意义。但看着萧煜眼中的期待,她又不好直接拒绝。沈侍郎见状,

连忙打圆场:“哎呀,探花郎喜欢,是漪儿的福气!漪儿,还不快谢过萧探花?

”清漪只得屈膝行礼:“既蒙萧大人垂爱,小女不敢推辞。”萧煜大喜,连声道谢。

他又与沈侍郎聊了几句,便起身告辞。临走前,他深深地看了清漪一眼,那目光中,

包含着欣赏、关切,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情愫。自从这次见面后,

萧煜便找到了接近清漪的理由。他或是以“借看字画”为名,或是以“讨教诗词”为由,

频繁地出入沈府。沈侍郎起初还以为萧煜是真的欣赏清漪的才情,

或是想通过他结交江南文人,心中暗自得意,对萧煜的来访也愈发殷勤。清漪与萧煜的接触,

也从最初的拘谨,渐渐变得自然起来。有时,他们会在沈府的花园里偶遇,萧煜会停下来,

与她谈论几句诗词书画;有时,萧煜会留下一首自己新作的诗,或是带来一卷罕见的古籍,

让清漪“品鉴”。清漪发现,萧煜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为人正直坦诚,

没有丝毫官宦子弟的骄矜之气。他会认真倾听她的想法,会与她探讨时事,

会在她谈及江南时,眼中流露出理解的光芒。而萧煜也发现,清漪不仅外在清丽,

内心更是通透聪慧。她对诗词有独到的见解,对时事有清醒的认识,

甚至对民生疾苦也有着朴素的关怀。她的身上,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,

又有超越其年龄的坚韧与通透。这种独特的魅力,让萧煜越来越无法自拔。一个暮春的午后,

细雨霏霏。清漪在浣碧轩中临写《兰亭集序》,忽然听到窗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。她打开门,

只见萧煜站在雨中,手中拿着一把油纸伞,衣袂微湿,脸上却带着温柔的笑意。“清漪姑娘,

在下冒昧,不知可否进来避雨?”清漪连忙将他请进屋内。萧煜环顾这间朴素的小屋,

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,墙上挂着几幅清漪的画作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,

虽不奢华,却别有一番雅致。“姑娘的居所,倒是清静。”萧煜笑道。“不过是一隅陋室,

让萧大人见笑了。”清漪为他倒了一杯热茶,“大人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。

”萧煜接过茶杯,指尖触碰到她微凉的手指,两人都微微一怔,随即各自移开目光,

脸上泛起一丝红晕。“清漪,”萧煜忽然轻声唤她的名字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温柔,

“我可否这样叫你?”清漪的心猛地一跳,低着头,不敢看他:“萧大人随意。

”萧煜看着她低垂的眉眼,心中积攒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。他放下茶杯,上前一步,

小说《清漪碎》 清漪碎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。

网友评论

还可以输入2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