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情深的终结
回到工作室后我还是觉得胸闷。
拿起手机却发现无人可说。
这些年的连轴**我在这条路上跑得越来越快,越来越远,除了一路同行的江临和同事,我居然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。
所以成长的代价是什么?
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?
突然一条消息弹了出来:“我要结婚了!你和江临一定要来参加哦!”
是我和江临当年的共友。
“恭喜呀!”
“嘻嘻,你和大明星什么时候呀?”
虚按在键盘上的手指颤抖了一下:“我们已经分手了。”
说出口才觉得是真的。
以往吵架分手,我们总是默契的把事情压在两人之间,因为不想没了退路。
事情也确实总有回转余地。
比如他约我去看想看的电影,然后在无人的街角紧握住我的手说他没忘记我的喜好。
比如他替我安排好一周的欧洲旅行,没有别人,不让工作有一丁点的打扰。
只要他愿意挽回,我总能原谅。
对话框里反复显示在输入。
“你不信?”
这次回得很快。
“很难相信啊茜茜,你们当年那么好。”
“是不是有什么绯闻啊?”
“网上的八卦可不能乱信啊,我担的黑料不说一天一条,一周起码有三条挂上面的,都是假的!”
我轻笑出声。
我就是做这行的,怎么会不知道。
手机屏幕暗了下去,那句“你们当年那么好”却像根细小的刺,扎在指尖。
不致命,但持续地泛着酸胀的麻。
是啊,当年那么好。
好到足以让所有旁观者,包括此刻的我,都产生一种“理应天长地久”的错觉。
十八岁的冬天湿冷刺骨。
我裹着臃肿的羽绒服,跺着脚呵出白气。
旁边站着个清瘦的男生,穿着单薄的夹克,冻得嘴唇发白,手指关节通红,却还在反复低声念着台词,眼神专注得发亮。
“同学,喝点热水?”
我把保温杯递过去,纯粹是看不过眼。
他愣了一下。
接过杯子时指尖冰凉地擦过我的手背。
“谢谢。”声音清朗,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。
那是江临。
命运的齿轮,大概就是从那一杯热水开始,缓慢而坚定地咬合转动。
我们考进了同一所大学,同一个表演班。
他天赋卓绝,是老师口中的“祖师爷赏饭吃”,可惜家境普通,甚至有些拮据。
我则更偏向幕后。
最初的悸动,始于排练室彻夜不熄的灯光。
他的情绪不够时,我就坐在台下,一遍遍给他捋人物小传,分析潜台词,和他对戏。
他悟性极高,一点就透。
当他终于一鸣惊人,在舞台上爆发时,汗水浸透了他的戏服,眼神亮得惊人。
他冲下台,在空旷的走廊里一把抱住我。
那个拥抱,带着少年人滚烫的汗水和纯粹的喜悦,几乎灼伤了我的皮肤。
那时的江临,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。
他需要我,需要我的眼睛帮他看清角色,需要我的分析帮他打通关节,需要我站在台下,成为他第一个也是最忠实的观众。
他说:“苏茜,以后我要是真能成为演员,一半功劳是你的。”
而我只是笑着记在心里。
我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毕业即失业,是大多数表演系学生的常态。
江临也不例外。
我们租住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隔断间里,夏天闷热得像蒸笼,冬天墙壁渗着寒气。
他像所有没有背景的小人物,跑组,递资料,演着没有台词的路人甲,或者只有一句“是,长官!”就领盒饭的龙套。
挫败感像潮水,一次次将他淹没。
而我,用笨拙的PS技术给他做简历,把他为数不多的、能看的剧照修得精神些;混迹在各大影视论坛和剧组信息群,像猎犬一样为他筛选哪怕只有一丝希望的机会;在他一次次被拒绝后,拉着他去江边吹风,告诉他:“别急,金子总会发光的,我相信你。”
我们托付后背,形影不离。
后来,他真的一点一点“发光”了。
我们搬离了那个阴暗的隔断间,租下了后来那个承载了我们无数回忆的工作室。
最初的兴奋过后,是更忙碌的征程。
我几乎成了他的影子经纪人、私人助理、形象顾问、心理医生。
我为他筛选剧本,分析角色利弊,打理社交账号,应对媒体采访,甚至在他情绪崩溃时,成为他唯一的宣泄口和安全港。
当一切走上正轨,他终于被主流认可。
领奖台上,聚光灯打在他英俊的脸上,他感谢导演,感谢剧组,感谢影迷,最后,目光穿过人群,精准地落在我身上,带着毫不掩饰的温柔和依赖。
他没有说话,但我已热泪盈眶。
那一刻,巨大的满足感和疲惫感同时攫住了我。
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耗尽心力终于把作品推到世人面前的工匠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
我从不邀功江临的成绩。
因为我以为我们心意相通。
因为他同样填满了我的青春年华,是我努力和野心的承载。
我们是战友,是恋人,也是家人。
正因如此,他自以为的公允和连自己的不曾察觉的偏颇在我眼里,即是背叛。
手机屏幕又亮了一下。
是那位朋友发来的长长一段语音。
我点开,她急切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:“茜茜,我刚问了江临,他完全没提和你有什么问题,你是不是误会什么了?”
“那个新助理?”
“哎呀,那种小角色怎么可能动摇你们十年的感情?江临对你多好我们都看在眼里的!是不是有什么误会?你千万别冲动……”
误会?
真的是误会吗?
恐怕这“误会”是日复一日的消耗,是边界被一次次试探后的崩塌,是那个曾经在黑暗中与我紧紧相拥的少年,终于习惯了聚光灯的照耀,享受身边另一个仰望他的存在吧。
十年的时光,像一部冗长的电影胶片,在我脑海中飞速倒带。
那些甜蜜的、艰辛的、共同奋斗的瞬间,最终都定格在警局里,他挡在苏珊身前,皱着眉说:“这工作室是在我名下。”
我深吸一口气,指尖在屏幕上敲击。
“没有误会。十年很长,足够看清一个人,也足够……放过自己。”
小说《海风吻过不回头》 第4章 试读结束。
手机阅读X
手机扫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