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小说库 > 言情 > 从线上到掌心 > 从线上到掌心精选章节
凌晨两点的写字楼像座被掏空内脏的巨兽,只有零星几个窗口还亮着灯,
林薇所在的设计部就是其中一盏。她面前的电脑屏幕泛着幽蓝的光,
将她疲惫的脸映照得有些苍白。设计稿的图层已经堆叠到第七版,
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,从字体间距到色彩饱和度,她甚至能背出每个像素的位置。
“叮咚”一声,甲方的消息弹出来,只有轻飘飘的一句话:“还是第一版好。
”林薇捏着鼠标的指节瞬间泛白,指腹因为长时间用力而有些发麻。
喉间涌上一股生理性的反胃,她猛地推开椅子站起身,快步走到窗边。
十五楼的高度让楼下的车水马龙变成模糊的光点,像打翻的调色盘。手机在桌角震动了两下,
屏幕亮起时,“晚风”两个字像枚投入静水的石子,在她紧绷的神经上漾开圈涟漪。
“还在加班?”林薇盯着那行字愣了愣,指尖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没有落下。
这个ID背后的男人,她只知道叫陈默,是三个月前在一个摄影论坛偶然认识的。
那天她刚结束一场暴雨中的街拍,浑身湿透地回到家,
把镜头里的雨夜街道整理成组图发出去。积水倒映着霓虹,
行人的伞面滴落的水珠在地面砸出细小的水花,她自己都觉得那组照片带着股狼狈的潮气。
他却在评论区留了句:“路灯把积水照成碎金的样子,像你镜头里藏着故事。
”那句话像根细针,轻轻刺破了她包裹严实的外壳。她鬼使神差地回了个笑脸,
从此便有了断断续续的交谈。“刚改完,准备睡了。”她打字时,指尖还带着点抖,
分不清是累的还是别的什么。“别睡太晚,你说过黑眼圈会影响你画眼妆的发挥。
”林薇忍不住弯了弯嘴角,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。她确实说过这话,
上周聊到周末要去看的莫兰迪画展,她抱怨衣柜里的衣服不是太职业就是太休闲,
穿什么都显不出看展该有的沉静气场。他隔着屏幕建议“画个利落的上扬眼线,
中和一下温柔感”,她顺口提了句最近熬夜厉害,眼妆容易晕成熊猫眼。三十岁的林薇,
在这家名为“创景”的广告公司做到设计组长,手下带着三个刚毕业的实习生。
租住在市中心老小区的一居室里,房产证上的名字永远属于别人,
但阳台上的绿萝却被她养得郁郁葱葱。生活像台精准运转的机器,早上七点半打卡,
八点开早会,九点开始对着电脑屏幕厮杀,中午半小时狼吞虎咽的外卖,下午继续改稿,
晚上偶尔加完班去楼下的健身房挥汗一小时,周末要么补觉,要么被同事拉去聚餐。
聚餐的话题永远绕着KPI和房价,谁又在郊区付了首付,谁的年终奖够买个卫生间,
林薇总是笑着附和,心里却像塞了团棉花。父母催婚的电话从每周一次变成三天一次,
她总说“太忙了”,挂了电话却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发呆。沙发上的抱枕被她抱得有些变形,
窗外的霓虹灯透过纱帘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,像幅没画完的抽象画。
和陈默聊天成了她的秘密出口。他们聊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,
他说真正的好照片是等待出来的,不是抓拍;她反驳说有时候偶然的晃动更有灵魂,
像她拍过的那个骑单车冲过积水的少年,模糊的背景反而让溅起的水花更有力量。
他们聊王家卫电影里的潮湿镜头,《花样年华》里苏丽珍走过的雨巷,
地面的水洼里映着昏黄的路灯,他说“那是种化不开的孤独”,
她回“但至少有人陪你一起等雨停”。他们甚至聊深夜路边摊哪家的烤冷面加醋最够味。
他说家附近有个大爷,烤冷面时总多刷半勺甜面酱,加的醋是自己泡的苹果醋,
酸里带点果香;她说公司楼下的小摊,老板会把洋葱炒得焦香,每次加班晚了,
她都要去买一份,站在路灯下吃完再上楼,胃里暖了,心里好像也踏实点。
他说话总是慢悠悠的,带着种熨帖的温柔,像她小时候盖的那条旧棉被,
边角已经磨得有些毛糙,却总能恰到好处地驱散寒意。“对了,”陈默又发来一条,
“我明天去你公司附近的书店,要不要给你带杯咖啡?”林薇的心猛地一跳,
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。他们从没提过见面,这像是一道无形的界线,
隔着屏幕的交谈安全又自由,一旦落到现实里,谁知道会是什么模样。她手指悬在屏幕上,
敲了又删,“会不会太突然了?”这几个字删了三次,才终于发出去。“不算突然吧,
”他回得很快,几乎是秒回,“就当……网友面基顺便送个咖啡,不行吗?
”后面还跟了个咧嘴笑的表情,像个耍赖的孩子。她最终还是答应了。定在第二天下午三点,
公司楼下的星巴克。挂了聊天窗口,林薇才发现自己的手心有些出汗。她起身走到镜子前,
镜子里的女人眼角有淡淡的细纹,是常年熬夜留下的痕迹,她用指腹轻轻按了按,
忽然有些紧张。第二天下午,林薇特意提前半小时溜出去,在洗手间补了口红。
豆沙色的唇膏涂在唇上,显得气色好了些。她对着镜子深呼吸,
里面的自己穿着干练的白衬衫,领口别着枚小巧的珍珠胸针,是她昨天特意翻出来戴上的,
心跳却像刚跑完八百米,砰砰地撞着胸腔。三点零五分,星巴克的门被推开,
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。一个穿浅灰色卫衣的男人走了进来,他很高,身形清瘦,
戴一副黑框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很亮。手里拎着两杯拿铁,目光在店里扫了一圈,
最后落在靠窗位置的她身上。“林薇?”他声音比想象中低沉些,带着点笑意,
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。林薇站起来时,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音,
她差点带倒椅子。他和她想象中不太一样,照片里他站在银杏树下,侧脸轮廓分明,
阳光透过金黄的叶子落在他身上,显得有些清冷。现实里却更温和,眼角有淡淡的细纹,
笑起来的时候,那些纹路像被阳光熨平了,带着种让人安心的暖意。“陈默?
”她的声音有些发紧。他把拿铁递给她,杯套上用马克笔写着“少糖”两个字,
字迹清秀。“记得你说过喝太甜的会犯困,影响下午改稿。”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,
最初有点尴尬。他低头搅着咖啡,银匙碰到杯壁发出轻响,她假装看窗外的车水马龙,
目光却忍不住偷偷落在他手上。他的手指很长,骨节分明,指甲修剪得很干净。
直到他指着她衬衫领口的小珍珠胸针说:“这个和你拍的那组复古风照片很配。
上个月你发的那组,穿旗袍站在老洋房前的,记得吗?”林薇愣了一下,
那组照片她只发了三张,而且很快就设置成了仅自己可见,因为觉得拍得不够好。
没想到他竟然看到了,还记住了细节。话题重新流动起来。他说自己是自由摄影师,
接些杂志的时尚片和旅行专栏的配图,时间比较自由。她说起最近在做的汽车广告,
客户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板,非要把彩虹色强加给稳重的商务车型,
说“这样显得年轻有活力”,她和团队磨了一周,方案改了四版,还是没能说服对方。
“不如拍组雨天的车辙,”他忽然说,手里的银匙停在半空,“让车驶过积水路面,
用倒影带出彩虹的色彩,既符合车型的稳重,又能体现客户要的活力。
”林薇惊讶地睁大了眼睛,这个想法和她昨天深夜冒出来的念头不谋而合,
只是她还没来得及细化。“你怎么知道这个法子能行?”“猜的,”他喝了口咖啡,
喉结轻轻滚动,“就像猜你今天会穿白衬衫,显得专业又好看,符合设计组长的气场。
”林薇的脸有点热,她下意识地捋了捋衬衫的袖口。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身上,
给他浅灰色的卫衣镀上一层金边,他的睫毛很长,在眼睑下方投下淡淡的阴影。那天下午,
他们聊了很久。从摄影技巧聊到广告行业的现状,从喜欢的导演聊到常去的书店。
林薇发现陈默知道很多广告圈的事,甚至能说出几个业内有名的创意总监的风格,
她好奇地问:“你怎么对广告圈这么熟?”他笑了笑,没直接回答,
只说:“以前接触过一些。”分开的时候,陈默说:“下周有个小众摄影展,在798,
有很多黑白纪实作品,你不是一直想看布列松的原作吗?一起去?
”林薇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。回到公司,实习生小雅凑过来,神秘兮兮地问:“薇姐,
刚才那个帅哥是谁啊?送咖啡送到星巴克,待遇不一般哦。”林薇拍了下她的脑袋,
脸上却忍不住发烫:“别瞎猜,是朋友。”“朋友会记得你喝少糖的拿铁,
记得你拍的照片细节?”小雅挤了挤眼睛,“薇姐,从实招来,是不是脱单了?
”林薇没再解释,回到座位上,打开电脑,屏幕上还是那辆被彩虹色包裹的汽车模型。
她看着屏幕,脑海里却浮现出陈默说话时的样子,他低头喝咖啡时,
阳光落在他睫毛上的光影,还有他说“用倒影带出彩”时,眼里闪烁的光芒。
她忽然有了灵感,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,将刚才和陈默聊到的想法细化,
加入了具体的场景描写和光影处理方案。等她回过神来,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,
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,写字楼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晚上加班时,手机震动了一下,
是陈默发来的消息:“看你公司灯还亮着,又在加班?”林薇回:“在改方案,
刚有了新想法。”“需要帮忙的话可以找我,”他回得很快,“虽然不懂设计,
但可以帮你看看构图和光影,毕竟摄影和设计还是相通的。”林薇看着屏幕,
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,暖暖的。她想起刚才在星巴克,他说话时的温和语气,
想起他记得她喝咖啡的喜好,记得她删掉的照片,这些细微的瞬间,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
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。接下来的一周,他们见面的次数多了起来。
有时是他路过她公司附近,带份刚出炉的蛋挞,说是在街角那家老字号买的,热乎着吃最香。
那蛋挞外皮酥脆,内馅甜而不腻,林薇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,陈默则在一旁笑着看她,
眼神里满是宠溺。有时是她加班晚了,他说“刚好在附近拍夜景,送你回家”,
车里总放着舒缓的轻音乐,冲淡了加班的疲惫。他会提前问她喜欢的歌单,然后下载到车里,
林薇一上车,就能听到熟悉的旋律。他们会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一会儿,聊几句天,
看着车来车往,空气里有种微妙的甜。有一次,他们聊到学生时代的趣事,
林薇说起自己高中时偷偷在课本上画漫画被老师发现的糗事,
陈默则讲了他大学时为了拍日出,凌晨三点爬上山坡,结果却遇到了大雨的经历。
两人笑得前仰后合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。周五晚上,
林薇加完班已经十点多了。刚走出写字楼,就看到陈默站在路灯下,手里拎着个保温袋。
“给你带了点吃的,”他把袋子递给她,“知道你又没吃晚饭,
公司楼下那家老字号的馄饨,加了点醋,你上次说喜欢这个味。
”保温袋里的馄饨还冒着热气,汤里飘着葱花和紫菜。林薇坐在副驾驶座上,小口地吃着,
暖汤滑过喉咙,熨帖了胃里的空虚。车窗外的霓虹灯不断掠过,
在他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。她注意到陈默的车里放着一本摄影集,
封面上是布列松的作品,便拿起来翻了翻。“你也喜欢布列松?”林薇问道。“嗯,
他的作品很有张力,”陈默一边开车一边说,“尤其是他捕捉的那些瞬间,
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。”“下周的摄影展,”他忽然说,“周六下午两点,
我去接你?”“好啊。”林薇的声音被馄饨堵得有点含糊。
摄影展在798的一个旧厂房改造的画廊里,光线昏暗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节油味。
陈默给她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,讲布列松如何在巴黎的街头等待那个“决定性瞬间”,
讲卡蒂埃-布列松的构图技巧,讲纪实摄影的温度。他讲的时候,眼睛里有光,
那种专注的神情,让林薇看得有些出神。走到一幅黑白照片前,画面是雨后的胡同,
一个老人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,手里摇着蒲扇,旁边趴着一只大黄狗。
照片的角落有行小字:“2023年夏,北京东四胡同。”“这张是我去年拍的,
”陈默轻声说,“那天刚下过雨,路过的时候,看到老爷子在门口乘凉,
觉得很有生活气息,就拍了下来。”林薇看着照片,忽然觉得很熟悉。“我小时候住的地方,
也有这样的胡同,夏天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个小桌子吃饭,孩子们在巷子里疯跑。
我还记得巷口有个卖冰棍的老奶奶,她的冰棍总是比别处的便宜一毛钱。”“是吗?
”陈默转过头,看着她,“下次有机会,带你去看看那条胡同,现在还保留着不少老建筑。
小说《从线上到掌心》 从线上到掌心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。
章节X
手机阅读X
手机扫码阅读